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未来的样子,就藏在你家的团圆饭中

欢迎关注☞ 语言文字好时节 2021-04-29
点击「语言文字好时节」可快速关注

淡紫杉    恭候您关注            





社会的发展让生活变得如此纷繁复杂,一家人每天一起吃晚饭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中秋节期间,很多家庭可以团聚,一起吃团圆饭,着实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在团聚的日子之外,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家庭晚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呢?


说实话,当我看到一本研究美国阶层流动性的书中反复提及家庭晚餐,实在有些出乎意料。

这本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的书出自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Robert Putnam之手。Putnam是一位著名的公共政策专家,他的这本《我们的孩子——美国梦碎》(Our Kids -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综合分析了大量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并采访了许多美国家庭,对社会阶层流动性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常讨论的寒门还能不能出贵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

《我们的小孩危机中的美国梦》英文原版 Our Kids Robert D. Putnam

读完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不是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不是作者提出的政策建议,而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关于“家庭晚餐”的详细描述和数据分析。难道说一家人是否经常共进晚餐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吗?

答案是——是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晚餐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高收入高教育程度的美国家庭经常同吃晚餐

下面这两张图表是书中引用的统计数据。第一张图是本科以上和高中以下学历美国人的财富差距,第二张图是这两组家庭经常全家同吃晚餐的比例。

作者本人是在1950年代读完高中的。他的高中班级里有来自全城最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有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甚至相对贫穷家庭的孩子。但在1950年代,所有孩子的共同点是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并且大家都经常与全家人一起共进晚餐。到了今天,高学历、同时也是较为富裕的家庭仍然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和睦,仍然有75%的家庭经常共进晚餐,但低学历、低收入的家庭在这方面则每况愈下。

为什么说家庭晚餐如此重要?

1.言传身教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上学的孩子,他们每天有多少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呢?晚餐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最重要也是最为自然的一个平台。英文讲"Role model",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餐桌上的一举一动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种言传身教不局限于餐桌礼仪。晚餐同时也是夫妻之间结束一天工作之后最重要的交流时间。白天在外面遇到的风风雨雨,过日子的柴米油盐,夫妻两个人自然地会在餐桌上谈论起来。谈话在于夫妻之间,但是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许多从底层通过读书、发奋实现逆袭的孩子,当他们来到一个自己的父母一生都无法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惶恐,不知道怎样面对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待人接物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耳濡目染。

如果父母本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比较高、从事专业工作,他们的餐桌谈话多多少少会涉及于此,孩子哪怕无意识地听了一耳朵,日积月累,这就是他们的眼界、就是他们今后面对这个世界需要独立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时可以随时查询的“数据库”。

2.仪式感

这么说好像有点找抽,不就是吃个饭吗,哪至于扯上什么仪式感。其实全家人一起吃饭、所有人到齐才开饭、大家都吃完才下桌子,诸如此类的“规矩”就是一种仪式。和尚要磕头,基督徒要做礼拜,皇上要带领群臣祭天祭地祭孔,老百姓家里要祭祖祭灶王爷,所有这些“礼”都被分解成了程式化动作,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都是仪式。有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才会有共同的价值认同、道德规范、行为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日常的“仪式”就是规矩。

仪式感也是孩子了解自己社会身份的一个途径。孩子在家里永远是宠爱的对象,众星捧月容易让孩子产生认知偏差,误认为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挑工作要“钱多活少离家近”,除了眼高手低,就是这种自我中心的心态在作祟。适度的仪式感会在无形中帮助孩子纠正这种认知偏差,明白长幼尊卑,了解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的关系。

3.关爱

孩子的成长也好,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好,不可能只有规矩和纪律,还需要关爱。要说规矩,从小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可能是学规矩的最佳途径,但是缺少关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他们的性格中会缺少韧性。太柔则糜,太刚则折,过于刚硬的性格会在人际交往中带来许多麻烦。

我曾经有一位领导,中东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在英国的寄宿学校长大。人很聪明,也很善于律己,但是当他的职位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他过于刚硬的性格使得他的团队人人自危,因为他始终严以律己也严以待人。很不幸,他的团队在他用力过猛的领导之下涣散了,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遇到了严重的障碍。

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能“痴”能“聋”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领导力的高下。一个人独行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组成一个团队才能走得更远。太刚、缺少柔性的人是很难领导一个团队、甚至也很难与一个团队合作的。

家庭晚餐如此重要,我们不妨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中国式家庭的晚餐该怎么吃?

可是东西方文化有别,家庭环境、父母的职业等等因素每个家庭都不相同,中国家庭该怎么吃这顿晚饭呢?

1.家务的重要性

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而今中国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在家里,父母常常说的话是“你只要专心学习,其它事都不用你管”。于是,反映在餐桌上就是父母只跟孩子谈学业,不跟他们谈居家过日子的柴米油盐。殊不知夫妻之间柴米油盐的话题其实是孩子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富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早当家,《红楼梦》里面探春宝钗帮助管理家务的时候也不过十多岁。能不能当家不在于家庭是穷还是富,关键在于孩子有没有机会接触家务事。贾府这样的大家庭,即便不食人间烟火如贾宝玉林黛玉也避不开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鸡毛蒜皮的家务纷争,自然练就了处理家务的能力。

不要以为家务是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中锻炼的不只是临机决断的处事能力,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更有孩子对家庭进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中国式家庭晚餐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讨论家务,可以是在吃晚餐的时候也可以是其它场合。大些的孩子还可以征求他们对家务的意见,让孩子感到被父母尊重同时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

2.亲友们的影响

在北美,高中生报考大学时通常对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都有一整套想法,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就业的社会现实,而并不是只盯着学校的排名和专业的热门程度。

相对而言中国学生填报大学志愿则更多的是“父母之命,老师之言”。别说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的寒门子弟,就是大城市中产家庭的高中生又有多少人在上大学之前对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每个专业究竟“要干什么”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呢?这不能怪孩子。

北美高中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教育的“接地气”,而中国高中生在学校得到的就业指导几乎为零,通过学校教育得到的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也微乎其微,那就只能靠家庭来弥补学校的不足。

这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就起作用了。欧美家庭,叔伯表亲之间走动并不频繁,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管教孩子只是父母的责任,其他任何亲友包括爷爷奶奶参与对孩子的教育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可能被看作对孩子父母的冒犯。因此欧美家庭的旁系亲属能够对下一代产生的影响有限。

但中国家庭不一样,别说爷爷奶奶,所有的叔叔舅舅姑妈姨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去,所有成年人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共同承担起对整个家族下一代的责任。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其利弊或许存在争议,但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单就开阔孩子的视野而言这显然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父母再优秀,两个人的眼界毕竟有限。亲戚多了,势必有人投身不同的行业,他们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和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的认知都可以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不同方面的兴趣,让他们从小了解社会的多元,撕开各行各业的神秘面纱,得到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的经验。这种体验来得越早越好,往小了说,高考填志愿不必临时抱佛脚,往大了说,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宽广视角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许多名流的后代都有不凡的成就,而他们在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时往往都提到喜欢“偷听”父母与亲友的谈话。要说中国式晚餐的第二个元素就是大家庭的聚餐,尽量创造机会与亲友聚会,并且让孩子“旁听”进而参与大人的谈话。

3.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作家汪曾祺回忆乃父的一篇散文,这句话出自他父亲之口。汪父与他的相处之道是平等相待,“没大没小”,一起喝酒、一起抽烟、儿子十几岁谈恋爱父亲在旁边帮着出主意。这种貌似荒诞不经的父子关系其实为两代人之间有效的沟通架设了一条渠道,有了渠道才能有效地施以影响。正视这一点对中国家庭尤其重要。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框架之下,中国式父母在孩子面前往往都要“端着”,端久了自然就会有壁垒,不但亲情会被阻隔,父母的人生经验也无法有效地分享给孩子。

平等相待跟前面所说的“仪式感”、餐桌礼仪并不矛盾。规矩不能随意改变,但在父母和孩子遵守同样的基本规则的前提之下,父母仍然可以放下架子、放平心态,跟孩子平等交流。两代人在餐桌上多一些朋友般的交谈,少一些家长式的训诫,这就是中国式晚餐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的第三个窍门。

不能一起吃晚餐怎么办?

晚餐毕竟只是形式,有许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没法每天一起晚餐,但父母只要能够长期保持孩子良好的沟通,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讨论家事、心事,常常把孩子带入自己的社交圈,也会有同样的作用。

我的一位朋友在电视台工作,每天中午上班,晚上很晚才能回家,平时几乎不可能与家人一起吃晚餐。她的做法是每天一定早起为家人准备早餐,全家一起吃过早饭孩子去上学了她再干自己的事。

另一位朋友只身在北京打理事业并且整天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他的妻子儿女生活在南京。不管多忙,他每天一定花时间与孩子视频交流,没有特殊情况周末一定回南京陪孩子,还常常带着孩子去看望生活在西安的爷爷奶奶。这样的安排足以弥补他不能每天与家人共进晚餐的缺憾。

还有一位朋友的做法可能更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他常常利用开车接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在汽车里封闭的空间中以深度交谈打发堵车时父子俩独处的时间。他们的话题天马行空,从父亲的工作到孩子学校里发生的事再到读的闲书,父亲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上小学的孩子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的异次元想法,有时甚至也会激发父亲工作中的灵感,相得益彰。

说一千道一万,持之以恒四个字才是硬道理,只要做父母的能够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对孩子终归是有益的。

1.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跟着部编教材学写作(一)
2.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二)
3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三)

4.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四)

5.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五)
6.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六)

7.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七)

8.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八)

9.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九)

10.8.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十)

11.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十一)

153.统编语文1-6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154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155.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156.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157.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158.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159.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160.资源|统编版1~6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整理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